咨询电话:
15307556686(微电同步)
当前,汽车出海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壮大,我们已经从过去的技术引进转变为如今的海外扩张。截至2023年8月,中国汽车的出口总量已达到294.1万辆,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超过400万辆,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
汽车属于大型可交易商品,因此在各地市场销售之前,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
当地法律决定了产品在当地的销售合法性及合规性,即产品能否合法上架。同时,经济法规定了税收和盈利情况,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目前,非欧盟国家进口的汽车需征收10%的关税,除非该汽车产自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中国则不在此列。
除了关税,相关欧洲电动车法规还有:
Critica lRaw Material Act(CRM)关键原材料法案。
Anti-price dumping regulations反倾销条例。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
Euro7欧七汽车标准。
制造工厂补贴。
消费者电动汽车购买激励措施。
数据安全类法规。
《关键原材料法案》(CRM)的主旨是提升铜、镍等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原材料在欧洲的生产、加工及回收量。该法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国内矿产开采自给率达10%,精炼能力达40%以及回收利用率达15%。目前,该提案还在讨论阶段,尚未正式执行。
法国和欧盟正在探讨针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车可能征收反倾销税的方案。
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欧洲理事会首脑会议上,欧盟决定维持现行的反倾销税率在29.2%至54.9%之间,具体税率将根据中国各个工厂的情况而定。不过,目前尚未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作出任何明确的裁决。
欧盟推出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旨在避免碳密集型产业转移,并为进口到欧盟的相关产品确立一个“公平”的碳排放价格。这项法规在2023年5月得到批准,并于2023年10月1日进入过渡期,最终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遵守当地法规对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扩张至关重要。为满足海外市场的环保规定,中国品牌汽车需要在生产初期就控制汽车用化学品,执行识别、报告、信息交流和限制使用等责任。随着中国汽车加速进入国际市场,国内制造商对国外环保规定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然而,一些中国汽车企业的合规意识还不够强烈,对国外法规的了解和重视也不足。以遵循REACH规定为例,自该规定实施以来,欧盟的大型汽车企业已在汽车材料使用上做了大量优化,并深入理解了相关规定,形成了独立的应对机制。而国内的某些汽车企业还停留在是否应采用合规材料的问题上,有些企业甚至混淆整车认证与REACH规定的概念,导致不合规产品未经保护便出口。
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国外法规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汽车制造商不得不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原材料品质,这显著增加了生产成本及管理和控制开支,特别是昂贵的化学物质测试费用,无论由产业链的哪个部分承担或分担,都构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然而,如果车辆被发现不符合规定,出口企业可能会面临严重后果。根据欧盟近年的实际处罚案例,通常是强制要求召回或销毁不合规产品,处理成本非常高,企业还可能遭受经济罚款。
除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旦被欧盟的某个国家通报违规,其他成员国也可能对该品牌加大监管力度,甚至可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查。吕彬偲表示,不合规的行为不仅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可能对其他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结语:技术的竞争不只有参数领先,规则、法律同样是竞争的参考系,这也会是未来中国技术进入全球市场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新擂台。